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古今注·问答释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木。’”
古代立于桥梁、宫殿、城垣、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的大柱。一般为石造。柱身往往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云板和蹲兽。《洛阳伽蓝记·龙华寺》:“南北两岸有~,举高二十丈,~上作凤皇似欲冲天势。”郑燮《道情》诗之二:“丰碑是处成荒冢,~千寻卧碧苔。”
指房屋外部的华美装饰。何晏《景福殿赋》:“故其~则镐镐铄铄,赫奕章灼。”
文言文字典收录了几乎所有古文(文言文、八股文、诗歌、词典)中存在的古文汉字的拼音、笔画、笔顺、词性及详细解释,共计56651字词,是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