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jiē字级:一部首:扌笔画:11结构:左右 触及。《穀梁传·庄公七年》:“我知恒星之不见,而不知其陨也。我见其陨而~于地者,则是雨说也。” 交接。屈原《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 缚,捆绑。《史记·陈丞相世家》:“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武士反~之。” 接近。《仪礼·聘礼》:“公揖入,立于中庭,宾立~西塾。”(塾:门内外东西两侧的房屋。) 接待,接见。《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孟子·万章上》:“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于有庳’,此之谓也。” 对待。《孟子·告子下》:“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也。” 连接。《战国策·秦策四》:“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后汉书·东夷传》:“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不知其北所极。” 接续。《战国策·秦策五》:“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手。’”(病钩:指“臂短”。钩,臂短如钩。)屈原《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 承受,承接。《礼记·曲礼上》:“由客之左,~下承弣。”《史记·平准书》:“汉兴,~秦之敝。” 会合。《国语·吴语》:“两君偃兵~好,日中为期。” 姓。汉有接昕,晋有接礼。见《通志·氏族略五》。 接jié敏捷,迅速。《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则事优成。” ~比~生~收~手~闻~武~物~淅~狎~引~遇~轸~踵~给承~恩~反~交~延~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