㊀公元前372?—前289年。戰國鄒人。名軻,字子輿。春秋魯公族孟氏之後,受業於子思的門徒。游説於齊梁之間,未見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説。繼承孔子的學説,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學説,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謂“民爲貴”、“君爲輕”,稱暴君爲“一夫”。認爲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内心修養的功夫,成爲宋代理學家心性説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爲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爲“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見於孟子
一書。史記
有傳。
㊁書名。七篇。記錄孟子論辯及與其弟子問答之語,爲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纂輯。宋以前列於子部儒家。至宋儒喜言心性,大抵宗孟軻性善之説,故特加提倡,玉海
始列爲九經之一。朱熹又以與論語
中庸
大學
並稱爲四書。孟子
有漢趙岐注
、宋朱熹集注
、清焦循正義
等。
㊂春秋時通行以孟(或伯)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稱呼。如宋國子姓,其長女嫁給他國的多稱孟子。魯惠公的元妃卽稱孟子,見左傳
隱元年。又魯昭公夫人本爲姬姓,吳國人,因諱同姓通婚,不稱吳孟姬而稱吳孟子,見左傳
哀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