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腠”。皮膚的紋理。淮南子兵略:“動必順時,解必中。”高誘注:“揍,理也。”
通“湊”。聚集,補足(後起義)。朱熹奏救荒事宜畫一狀:“奏爲本路災傷,已蒙聖慈支降錢三十萬貫,更乞作二百萬貫。”
打(晚起義)。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四九回:“要是有人説話,標下亦不答應他,一定他。”
按,説文無揍字。
文言文字典收录了几乎所有古文(文言文、八股文、诗歌、词典)中存在的古文汉字的拼音、笔画、笔顺、词性及详细解释,共计34634字词,是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