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974⽼zhětsyaeX章也切,上馬,照三。魚部。 代詞。通常用在謂詞或謂詞性詞組之後,構成體詞性者字結構,表示“…的人”﹑“…的事”。論語公冶長:“老安之,朋友信之,少懷之。”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抑之,下舉之,有餘損之,不足補之。”孟子公孫丑上:“飢易爲食,渴易爲飲。”梁惠王上:“不爲與不能之形何以異?”“者”也可用在主謂結構的後面。論語雍也:“力不足中道而廢,今女畫。” 代詞。用在數詞的後面,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情,或幾樣東西。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助詞。 在説明句中,用在名詞主語的後面,表示提頓。列子湯問:“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也用在複合句前面分句的後尾,起提頓作用,引出後面的説明解釋。戰國策齊策一:“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爲,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用在時間詞後。論語陽貨:“古,民有三疾。”禮記檀弓下:“昔,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用在有字句賓語後面,這個賓語是下文的主語。論語雍也:“有顔回好學。”莊子列禦寇:“宋人有曹商,爲宋王使秦。” 助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測度。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憂之,問左右:‘何人可使收責於薛?’”唐柳宗元捕蛇者説:“言之,貌若甚戚。” 指代詞,後作“這”(後起義)。唐齊己道林寓居詩:“青嶂邊來己熟,紅塵那畔去應疎。” 通“諸”。古文苑詛楚文:“率侯之兵以臨加我,欲剗伐我社稷。”宋章樵注:“(者),諸。”鹽鐵論散不足:“生無易由言,不顧其患,患至而後默,晚矣。”王利器校注:“者,諸古通用。” 通“箸”。後作著。記載。商君書來民:“不起十年往(征字之誤),於律也。” 按,説文者字在白(zì)部:“者,别事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