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1515⾦jūnkjwin居匀切,平諄,見。真部。 重量單位,三十斤爲一鈞。孟子告子下:“今曰舉百,則爲有力人矣。”小爾雅衡:“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秤二謂之,四謂之石。”引申爲動詞,校正,衡量,比較。禮記月令:“日夜分,則同度量,衡石,角斗甬。”後漢書陳蕃傳:“此二者,臣寧得禍,不敢欺天也。”引申爲名詞,衡量人才的標準。宋書謝莊傳:“提懸衡,委之選部,一人之鑒易限,而天下之才難原。” 製作圓形陶器所用的轉輪。墨子非命中:“譬猶立朝夕於員之上也,則雖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淮南子原道:“旋轂轉,周而復帀。”比喻國家政權。漢書律曆志:“詩云:‘尹氏大師,秉國之。’”比喻天工。漢書賈誼傳:“大播物,坱圠無垠。”顔師古注引如淳曰:“陶者作器於鈞上,此以造化爲大鈞也。” 敬辭,多用于對上級和尊者的書札﹑口語中(後起義)。如座﹑旨﹑安﹑啓等。宋陳亮集與周丞相書:“倘略賜覽,不勝幸甚。” 音樂器材,用于度量鐘音律度大小。國語周語下:“是故先王之制鍾也,大不出,重不過石。”韋昭注:“鈞,所以鈞音之法也。以木長七尺者弦繫之以爲鈞法。”引申爲樂調。國語周語下:“細有鍾無鎛,昭其大也;大有鎛無鍾,甚大無鎛,鳴其細也。”韋昭注:“鈞,調也。”用作動詞,調理,調和。列子湯問篇:“柱指弦,三年不成章。”又:“(師)文非弦之不能,非章之不能成。” 均匀,符合標準。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堅,四餱既。”孟子滕文公上:“經界不正,井地不。” 用作副詞,同樣。國語晉語一:“之死也,無必假手于武王。”孟子告子上:“是人也,或爲大人,或爲小人,何也?” 鈞,均。二字同義。 説文:“均,平﹑徧也。”在均匀﹑均等﹑衡量等意義上二字同義通用。如“鈞之死也”與“均之死也”( 管子大匡),“秉國之鈞”與“秉國之均”( 詩小雅節南山)。“均”古代可以讀 yùn,與“韻”同義,而“鈞”無此音此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