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名,即藜。又稱“蔓華”。説文:“萊,蔓華也。”詩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臺,北山有。”毛傳:“萊,草也。”萊菔即蘿蔔﹑蘿卜。
原指郊外休耕的田。周禮地官縣師:“掌邦國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而辨其夫家人民田之數。”鄭玄注:“萊,休不耕者。郊内謂之易,郊外謂之萊。”又爲田地荒廢﹑長滿雜草。詩小雅十月之交:“徹我牆屋,田卒汙。”毛傳:“下則汙,高則萊。”孔穎達疏:“萊者,草穢之名。”
除草。周禮地官山虞:“若大田獵,則山田之野。”鄭玄注:“萊,除其草萊也。”
古國名。春秋時爲齊所滅。今山東黄縣有萊子城,即古萊國。
姓。商代有萊朱,漢有萊章。
蘆:蘿蘆:萊菔:蔔
文言文字典收录了几乎所有古文(文言文、八股文、诗歌、词典)中存在的古文汉字的拼音、笔画、笔顺、词性及详细解释,共计34634字词,是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