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1325⾙tiēthep他協切,入怗,透。葉部。 典當,典押。玉篇:“貼,以物質錢。”文選南朝齊任昉奏彈劉整:“整兄寅以當伯錢七千,共衆作田。”宋書何承天傳:“時有尹嘉者家貧,母熊自以身錢,爲嘉償責。”引申爲貼補,補償(晚起義)。水滸傳四五回:“我自看你是個志誠的人,我早晚出些錢,買道度牒,剃你爲僧。”西遊記三五回:“快快的送將出來,多多些盤費。” 黏附。宋歐陽修日本刀歌:“魚皮裝香木鞘,黄白閑雜鍮與銅。”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八:“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内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之。” 挨近,靠近。唐杜甫燕子來舟中作:“暫語船檣還起去,穿花水益霑巾。”宋邵雍天津看雲代簡謝蔣秀才還詩卷詩:“清洛接天去,寒雲地飛。” 服貼,順從。北齊書庫狄干傳附士文:“法令嚴肅,吏人服,道不拾遺。” 通“帖(tiě)”,量詞,中藥一劑爲一貼。宋吴處厚青箱雜記:“我有一藥。”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教家人開了藥箱兒,撮了一藥劑。” 戲劇角色名,元曲稱副旦爲貼旦,簡稱貼。明徐渭南詞叙録:“,旦之外貼一旦也。”明陳與郊昭君出塞:“扮宫女上。” 靶心。金史兵制:“凡選弩手之制…取身與杖等,能踏弩至三石,鋪弦解索,登踏閑習,射六箭皆上垛,内二箭中者。” 貼,帖,怗。三字古音相同。 説文只收“帖”字,云:“帛書署也。”是簽條兒,字條兒。 新附收“貼”字,云:“貼,以物爲質也。”玉篇有“怗”字,云:“怗,服也。”古籍中,“怗”只用於怗服義,今讀 tiē。典當﹑貼補義只作“貼”;字帖﹑文書義只作“帖”,今讀 tiě。黏附﹑服怗義,均可作“貼”,亦可作“帖”。 按,説文無貼字,新附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