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1773⿍dǐngtengX都挺切,上迥,端。耕部。 古代器物名,常見者爲三足兩耳,用于烹煮食物,或銘記功績。説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周禮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鑊,以給水火之齊。”吕氏春秋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之調。”比喻三方並立。史記淮陰侯列傳:“參分天下,足而居。”三國志吴書吴主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立。” 相傳禹鑄九鼎,爲傳國寶器,後因以稱王位或政權。戰國策東周策:“昔周之代殷,得九。”左傳宣公三年:“桀有昏德,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遷於周。”宋書武帝紀下:“魏武直以兵威服衆,故能坐移天曆,運雖改,而民未忘漢。”又用以比喻三公﹑宰輔等重臣。後漢書陳球傳:“公出自宗室,位登台。”又朱浮傳:“(陛下)即位以來,不用舊典,信刺舉之官,黜輔之任。” 顯赫,大。文選晉左思吴都賦:“其居則高門貴,魁岸豪傑。”梁書元帝紀:“諸君或世樹忠貞,身荷寵爵,羽儀族,書勳王府。” 副詞,正。漢書賈誼傳:“天子春秋盛,行儀未過,德澤有加焉。”又匡衡傳:“無説詩,匡來。”顔師古注引應劭曰:“鼎,方也。” 鼎新更新,取新。易雜:“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二年:“陛下革故鼎新,爲人除害。” 鼎鼎 懶散貌。禮記檀弓上:“故騷騷爾則野,鼎鼎爾則小人,君子蓋猶猶爾。”孔穎達疏:“吉事雖有行止住之時,不得怠惰寬慢,…若吉事鼎鼎爾不自嚴敬,則如小人然形體寬慢也。”引申爲蹉跎。晉陶潛飲酒詩:“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盛貌。宋陸游歲晚書懷詩:“殘歲堂堂去,新春鼎鼎來。” zhēn音貞。耕部。貞,問卜。説文:“鼎,籀文以鼎爲貞字。”甲骨刻辭多以鼎爲貞。 繫船的器具。方言九:“所以刺船謂之㰏,維之謂之鼎。” 鑊,鼎。見“鑊”字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