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1442⾡dàodawX徒晧切,上晧,定。幽部。 路,道路。説文:“道,所行道也。”詩小雅大東:“周如砥,其直如矢。”論語泰伯:“任重而遠。”引申爲水流通行的途徑。左傳昭公十三年:“晉侯會吴子于良,水不可,吴子辭,乃還。”孔穎達疏:“謂水路不通。”史記河渠書:“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九百餘里,時有難處。”泛指各種通路。管子君臣下:“四肢六,身之體也。”尹知章注:“六道謂上有四竅,下有二竅也。”唐杜甫絶句六首之六:“鳥棲知故,帆過宿誰家?”特指棋局上的格道。史記吴王濞列傳:“吴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博,争,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殺之。”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觀人圍棋,局壞,粲爲覆之。棋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爲之。用相比較,不誤一。”又指路程,行程。孫子兵法軍争:“日夜不處,倍兼行。”三國志吴書魯肅傳:“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 方法,途徑。商君書更法:“治世不一,便國不法古。”孟子梁惠王下:“交鄰國有乎?”又爲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必有可觀者焉。”南史齊江夏王鋒傳:“江夏王有才行,亦善能匿迹,以琴授羊景之,景之著名。” 道理,規律。論語里仁:“朝聞,夕死可以。”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也,進乎技矣。”引申爲正當的手段,道義。論語里仁:“不以其得之,不處也。”孟子公孫丑下:“得者多助,失者寡助。”又引申爲好的政治措施或政治局面。論語衛靈公:“邦有則仕,邦無則可卷而懷之。”左傳成公十二年:“天下有,則公侯能爲民干城。” 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論語衛靈公:“不同,不相爲謀。”孟子滕文公上:“從許子之,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僞。” 述説。詩鄘風牆有茨:“中冓之言,不可也。”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無桓文之事者。” 先秦諸子有道家,魏晉以後有道教。簡稱“道”。史記太史公自序:“家無爲,又曰無不爲,其實易行,其辭難知。”明陶宗儀輟耕録三教:“上問曰:‘三教何者爲貴?’對曰:‘釋如黄金,如白璧,儒如五穀。’”又指道術,神仙術。漢書張良傳:“乃學,欲輕舉。”論衡無形:“稱赤松王喬,好爲仙,度世不死,是又虚也。”也可指佛教或佛教徒(後起義)。魏書釋老志:“諸服其者,則剃落鬚髮,釋累辭家。”南史梁武帝紀:“冬十月己酉,又設四部無遮大會,俗五萬餘人。” 古代行政區劃名。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置的縣稱“道”,唐分全國爲十道,清代在省與州﹑府之間設道。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檄到,亟下縣,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新唐書地理志一:“太宗元年,始命併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爲十。”清史稿地理志七山西:“雍正元年置歸化廳,二年增直隸州八,三年增府二,六年升蒲澤二州並爲府,置歸綏。” 量詞。用于長條形的事物(後起義)。晉法顯傳中天竺東天竺記遊毗舍離國:“小夫人即以兩手搆兩乳,乳各作五百,墮千子口中。”唐元稹望喜驛詩:“子規驚覺燈又滅,一月光横枕前。” 祭名。古代諸侯外出時先祭路神。禮記曾子問:“而出,告者五日而徧。”孫希旦集解:“道,祭行道之神於國城之外也。” 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韓非子解老:“者,萬物之所然者,萬理之所稽也。” dǎo(舊讀 dào)dawH集韻大到切,去号,定。幽部。引導。後來寫作“導”。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臧孫見子玉,而之伐齊宋,以其不臣也。”釋文:“道音導。”楚辭戰國屈原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夫先路。”用于抽象意義。論語學而:“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釋文:“道,本或作導。”又轉爲疏導,疏通。書禹貢:“九河既,雷夏既澤,灉沮會同。”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杜預注:“道,通也。” 諂媚。莊子天地:“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諛之人也?”郭慶藩集釋:“道與諂同義。” 道,路,途。鄭玄在周禮地官遂人的注中説:“涂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似乎它們的區别在于寬狹的不同,但是在古籍的實際應用中看不出這種區别來。從古籍中看,“道”和“路”的意義更接近,都是比較大的路。“道”比“路”用得更早,也使用得更廣泛,“道”的許多引申義是“路”所没有的。“路”與“𢓜”同源,“𢓜”是來到的意思,所以“路”作爲道路,在意義上側重于通往來,旅行在外所走的道往往稱“路”,和旅途有關的“路”一般不能换成“道”。“途”古代多寫作“涂”或“塗”,是道路的泛稱,不論大道﹑小道,也不論是城市中的路還是鄉村田野中的路,都可以稱作“途”。“道”的各種引申義也是“途”所没有的;“途”也多用于旅途義。 道: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