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言文汉字:

 

汉字
释义 1463⾢'ip於汲切,入,影。緝部。

人羣聚居的地方。論語公冶長:“十室之,必有忠信如者焉。”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公與免餘六十。”引申指都邑,城市。左傳隱公元年:“,巖也,虢叔死焉。佗唯命。”史記五帝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三年成都。”又指京城。盤庚上:“天其永我命于兹新。”商頌殷武:“翼翼,四方之極。”:“,京師也。”用作動詞。建築城邑聚居。左傳隱公十一年:“吾先君新於此。”孟子梁惠王下:“去,踰梁山岐山之下,居焉。”朱熹集注:“,作。”

古代行政區劃名。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爲井,四井爲。”管子小匡:“制五家爲軌,軌有長;六軌爲有司。”後來又用爲縣的别稱。淮南子時則:“循行國,周視原野。”蒲松齡聊齋誌異胭脂:“仰彼令,作爾冰人。”

通“悒”。憂鬱,愁悶不安。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來,無憐之心。”楊倞:“與悒同。悒,怏也。”漢書杜鄴傳:“由後視前,忿非之。”邑邑愁悶不安的樣子。史記商君列傳:“安能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又爲微弱的樣子。楚辭劉向九歎遠逝:“張絳維以襜襜兮,風而蔽之。”

è'op集韻遏合切,入,影。緝部。

阿邑雙聲聯緜字。奉承,曲從。漢書酷吏傳贊:“張湯以知阿人主,與俱上下。”王念孫讀書雜志:“當音烏合反。阿人主,謂曲從人主之意也。阿雙聲,字或作阿匼。”

邑,都,國。三字都能指稱都市,城市。但是“邑”用得最早,“邑”本指人羣聚居的地方,可是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可指稱王都。到了代指稱都市時,諸侯國君的都城稱“國”;國君的子弟或卿﹑大夫的封邑叫“邑”,他們經常居留並設有祖廟的城市叫“都”。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國”和“都”除了等級上的區别外,築城的大小原來也是有規定的。戰國以後,“國”的意義擴大,一般不再用作國都義;“邑”也多用於郡邑義,“都”逐漸成爲城市的統稱,構成“都市”﹑“國都”﹑“京都”等複音詞。
随便看

 

文言文字典收录了几乎所有古文(文言文、八股文、诗歌、词典)中存在的古文汉字的拼音、笔画、笔顺、词性及详细解释,共计34634字词,是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