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131⼝wū'u哀都切,音烏,平模,影。魚部。 嗚呼叠韻聯緜字。歎詞。書五子之歌:“嗚呼曷歸?予懷之悲!”又旅獒:“嗚呼!明王慎德,四夷咸賓。”左傳哀公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嗚嗚象聲詞。 歌呼聲。史記李斯列傳:“夫擊甕扣缶,彈筝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字亦作“烏烏”。漢楊惲報孫會宗書:“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 撫兒聲。唐杜牧遣興詩:“浮生長勿勿,兒小且嗚嗚。”亦省作“嗚”。世説新語惑溺:“兒見充喜踊,充就乳母手中嗚之。” 嗚咽雙聲聯緜字。象聲詞。 悲泣聲。後漢書董祀妻傳悲憤詩:“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 水流聲。唐杜甫前出塞詩:“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唐温庭筠過華清宫詩:“至今湯殿水,嗚咽縣前流。” 嗚唈雙聲聯緜字。悲哀氣塞。東觀漢記梁竦傳:“雖離讒以嗚唈兮,卒暴誅於兩觀。”字亦作“於邑”。 噫嗚雙聲聯緜字。哀歎。後漢書袁安傳:“及與公卿言國家事,未嘗不噫嗚流涕。” 按,説文無嗚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