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趮”。
急躁,不安静。論語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也。”引申爲暴躁。國語齊語:“於子之鄉,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長悌於鄉里﹑驕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
躁動,擾動。淮南子精神:“七月而成,八月而動,九月而,十月而生。”唐柳宗元天對:“川静谷,形有高庳。”
通“燥”。乾燥。老子第四十五章:“勝寒,静勝熱,清静爲天下正。”
按,説文躁作趮,在走部。
文言文字典收录了几乎所有古文(文言文、八股文、诗歌、词典)中存在的古文汉字的拼音、笔画、笔顺、词性及详细解释,共计34634字词,是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