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凡例 |
释义 | 凡例一,本书试图全面吸收《说文》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并益以己意,使难认、难读、难释、难懂的《说文解字》,成为文理学子皆宜、雅俗共赏之作。 二,每条分字头、原文、注音、注释、译文、参证诸部分,尽力领会许氏的思路,通过断句、注音、注释、译文,训释清楚许氏原文字面的意思,然后引用古今文字学家,特别是当代文字学家有关甲骨文、金文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供参证。 三,为面向更为广大的读者群,本书采取简体字本。繁简处理的原则是:每个字头,在本字条中保留繁体字形(如果有对应简体字形的话),尤其是在涉及字的形体分析时,一并保留其组成部件的繁体字形。在本条以外,则尽量使用简体字形,必要处酌情保留繁体字形。本书的繁简字形问题主要根据王宁主编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进行处理。 四,正文所据底本,为同治十二年(1873)陈昌治据孙星衍重刊宋刻大徐本改刻的一篆一行本。字头常例是以小篆为字头,为便于读者辨认和翻检,在小篆前加注一隶定字形,该隶定字形与小篆形体尽量保持一致;若该字有比较成熟的比隶定字形更通行的字形,则用方括号[]将通行字形附在隶定字形后面;若该字头有相应的简体字形,则用圆括号()将简体字形附在繁体字形后面。如卷二十五緍条,字头为“緍[緡](缗) 有些字,既单独成字,同时也作为合体字的部件(指相对独立的构字单位)存在。在单独成字时,严格按照隶定字形、通行字形、简体字形、小篆字形的形式处理字头。在作为合体字的部件时,有时也会酌情以通行字形来代替隶定字形,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造成太多不一定必要的造字(隶定字形)。这种处理方式,一般都会在该字单独成字字条的注释中,加按语说明。如卷十 五,原文断句综合各家之长。文字校勘参校众本,力求严谨,可此可彼者一律不校改。凡是衍文和错字用圆括号()表示,夺文和更定之字用方括号[]表示,并在注释中说明依据和原因,相应的译文与校改后的原文一致。个别文字存疑、或有人指为错讹但证据尚嫌不足者,也不校改,但在注释中交代某家某字作某,提供参考。 六,本书每条原文之后,附录徐铉切语(即徐铉等人依据《唐韵》为《说文解字》所注之音)。所有徐铉切语,以及本书编者所加注的切语,均按反切条例拼读,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汉语拼音附在原切语后面。 单义异读字,徐铉载两切语者,依序拼读成两个音读。如:荄,徐作:古哀切,又古谐切。依序拼作:ɡāi,又jiē。 单义异读字,《广韵》一字分属于多切语,而徐铉载一切语,徐铉切语与《广韵》多切语之某切语同,则依徐。如: 若今读音与徐铉切语不同,则在徐铉切语后加注码,以作进一步考订。 若徐铉切语与今读不同,而《广韵》《集韵》等书的切语与今读相同,则加注《广韵》《集韵》等书的切语,以说明今读的依据。如: 若徐铉、《广韵》切语虽同,而《广韵》将例字收入另一切语下,今读依另一切语。如: 多音多义字,《说文解字》只取一义,与《广韵》某义项同,而徐铉切语与《广韵》该义项切语不同者,今读依《广韵》。如:夐,《说文》只载营求义;《广韵·霰韵》载营求义,《广韵·劲韵》载深远义。徐铉作休正切;《广韵》营求义作许县切,深远义作休正切。今读依《广韵》许县切作xuàn。 当代权威字词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等等,其字(词)义与《说文解字》相当,而注音与上述几家反切不同者,则一般依当代权威字书,必要时予以注明。 七,本书注释以直接引用已有公论的段、桂、王、朱等多位文字学家的古注为主;不得已者,则下以己意。注释中的引文出处一般采用全称,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解字释例》《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注文中之圆括号,则是本书编者所加的随文释义之夹注。 八,本书译文以直译为主。根据信、达、雅原则,为了做到贯通文意,在译文中必要的地方酌加文字,或采用意译。原文中的书证本不应翻译,但为了便于理解,减少注释的篇幅,只好把可以释译的书证全都作了翻译。 九,本书参证,是以甲骨文、金文研究的成说,来阐发、证明、订正许说。因印刷原因,与小篆形体大体一致而又无新说者从略。 十,正文析原书正文十四卷上、下为二十八卷,第十五上为卷二十九,第十五下为卷三十。 十一,目录除第一册列总目外,各分册目录收五百四十部部首字之隶定字形、通行字形、简体字形、小篆字形,并为之编号,且加注今读音。 十二,本书正文之后,开列了主要参考书目,以便于《说文解字》爱好者进一步研读。 十三,本书卷末附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原文字头中全部隶定字形、通行字形、简体字形都予收录。同原文一样,索引中的通行字形也带有方括号[],简体字形也带有圆括号()。 《音序检字表》收录正文字头与徐铉切语对应的汉语拼音,以及与之相异的今读音。如卷四 《笔画检字表》中,按笔画数从少到多排列;笔画数相同的单字按起笔笔形横(—)、竖(丨)、撇(丿)、点(丶)、折(乙)的顺序排列;笔画数相同、起笔笔形也相同的,按第二笔笔形横(—)、竖(丨)、撇(丿)、点(丶)、折(乙)的顺序排列;其余以此类推。 |
随便看 |
文言文字典收录了几乎所有古文(文言文、八股文、诗歌、词典)中存在的古文汉字的拼音、笔画、笔顺、词性及详细解释,共计10705字词,是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