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叙 |
释义 | 叙[叙曰:]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②,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③,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④,近取诸身⑤,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⑥。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⑦。庶业其繁⑧,饰伪萌生⑨,黄帝之史仓颉⑩,见鸟兽蹄迒之迹⑪,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⑫,初造书契⑬。“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⑭“夬,扬于王庭。”⑮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⑯。 【注释】 ①叙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二字旧在下文‘此十四篇’之上,今审定移置于此。《史记》《汉书》《法言》《太玄》叙皆殿于末,古箸书之例如此。” ②庖牺氏:又作伏羲、宓羲、伏戏、包牺。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这传说反映中国原始社会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 ③法:法象,现象。《周易·系辞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 ④宜:犹仪。仪式,形式,形状。 ⑤诸:之于。兼词。 ⑥垂:示。宪象:法定的图象。宪,法。 ⑦统:丝的头绪。这里指纪,即记。 ⑧其:同綦,即极。 ⑨萌:草木发芽。这里比喻饰伪不断发生。 ⑩仓颉:相传为汉字的创造者。其实不过是汉字的早期的整理者而已。 ⑪蹄迒:同义复合。迒,《唐韵》:胡郎切,音hánɡ,兽迹。 ⑫分理:犹文理,即纹理。 ⑬书契:文字。书,写。契,刻。近义复合。 ⑭百工以乂(yì),万品以察,盖取诸夬(ɡuài):《周礼·考工记》以百工为众工匠。乂,治。品,类。《魏书·江式传》作“百官以理,万人以察”。《周易·系辞》作“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夬,本书又部:“决也。” ⑮夬,扬于王庭:此句见《周易·夬卦》卦辞。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即断章以取扬于王庭之义也。” ⑯则忌:当依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作“明忌”。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文字可以居德者,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也;可以明忌者,令行禁止之意。” 【译文】 自序说:古代,庖牺氏统治天下的时候,抬头从天上观察天象,低头从地上观察地貌,看到了鸟兽的花纹和地理的形状,近呢,从自身取象,远呢,从外物取象,这才创造了《周易》的八卦,用来表示法定的图象。到神农氏时代,用结绳来管理,来记载那些事物。而众多的事物极其繁杂,巧饰伪诈不断产生。黄帝的记事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足迹,懂得它们的纹理是可以互相区别开来的,这才创造了文字。“各行各业因此治理,万事万物因此辨明。这大概取决于事物的可以分别。”“分别了,就在王庭上宣扬。”这些话是说,文字是在帝王的朝廷上用来宣传政教、说明道德风化的工具,是在位的用来给臣民施加恩惠的工具,是有德者用来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工具。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①,故谓之文②。其后形声相益③,即谓之字④。[文者,物象之本⑤;]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⑥。箸于竹帛谓之书⑦;书者,如也⑧。以迄五帝三王之世⑨,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⑩,七十有二代⑪,靡有同焉⑫。 【注释】 ①依类象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指事、象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象形也。” ②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文者,逪画也。 ③形声相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形声、会意二者也。有形则必有声,声与形相軵为形声,形与形相軵为会意。” ④字:桂馥《说文解字义证》:“顾炎武曰: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以文为字,乃始于《史记》秦始皇琅邪台石刻曰‘同书文字’。字之名自秦而立自汉而显也欤?” ⑤文者,物象之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各本无此六字,依《左传·宣十五年》正义补。” ⑥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字者,孳也。言文之所生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孳乳,孳生。同义复合。孳,汲汲生。乳,人及鸟生子。浸,渐。 ⑦箸于竹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附箸而箸明之于竹帛也。” ⑧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如其事物之状也。” ⑨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迄当为讫。讫,止也。”五帝,黄帝、帝颛顼(zhuān xù)高阳、帝喾(kù)高辛、帝尧、帝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 ⑩封:帝王筑坛祭天。泰山: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北五里。 ⑪七十有(yòu)二代:虚数,言其多。有,又。 ⑫靡:无。焉:语末助词。 【译文】 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依据事物的类别,描绘它们的形状,所以叫作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补充,就叫作字。文,是事物形象的本来面目;字,是说由文与文相结合而滋生出来的、渐渐多起来的现象。刻写在竹简或帛卷上,叫作书,书就是如同的意思。到五帝三王的时代,改变成不同的字体。在泰山上堆土祭天地的,多达七十二代,留下的文字没有相同的呢。 周礼①: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②,先以六书③。一曰指事④。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意]⑤,上、下是也⑥。二曰象形⑦。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⑧,日、月是也。三曰形声⑨。形声者,以事为名⑩,取譬相成⑪,江、河是也。四曰会意⑫。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⑬,武、信是也⑭。五曰转注⑮。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⑯。六曰假借⑰。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⑱,令、长是也⑲。 【注释】 ①礼:制度。 ②保氏:官员。《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过失)并养国子以道。”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③六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即下文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班固《汉书·艺文志》叫作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叫作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当代说六书者,名称取之许慎,次第取之班固。 ④指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事之别于象形者,形谓一物,事晐众物。指事不可以会意殽,合两文为会意,独体为指事。” ⑤可见:当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见意。识、意,上古同属职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每书二句皆韵语也。” ⑥上、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二、 ⑦象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独体之象形,有合体之象形。独体如日、月、水、火是也;合体者从某而又象其形,如睂从目而以 ⑧诘诎:犹屈曲。 ⑨形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其别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其别于会意者,会意合体主义,形声合体主声。” ⑩以事为名:事兼指指事的事、象形的物,因为物也是事。名,古叫名,今叫字,为意义十分广泛的动词。 ⑪譬:譬近,譬喻,比方,这里指同被造字音同或音近的“文”或“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 ⑫会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会者,合也。一体不足以见其义,故必合二体之意以成字。” ⑬比类合谊,以见指 ⑭武、信:武用止戈组合,会制止战争为武之意;信用人言组合,会人们实践诺言为信之意。 ⑮转注:辗转灌注。 ⑯考、老:不同地方对老者称呼不同,或曰lǎo,或曰kǎo,或曰qí。人们需要造“年老”义的字群,约定统一以老为部首字,分别加到声符丂(kǎo)、旨(qí)之上,就成了“老”“考”“耆”一群字。“老”义灌注在考、耆之上。老、考、耆意义完全相同。 ⑰假借:同义复合。 ⑱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托者,寄也。谓依傍同声而寄于此,则凡事物之无字者,皆得有所寄而有字。许书有言以为者,有言古文以为者。” ⑲令、长: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汉人谓县令曰令长。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译文】 周朝的制度,人们八岁进小学,保氏教育公卿大夫的子弟,开头就用六书。一叫指事。指事的意思是,看见了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上、下两个字就是这样。二叫象形。象形的意思是,画成那个事物的形象,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描摹,日、月两个字就是这样。三叫形声。形声的意思是,根据事类确定一个字,再选择一个与被造字读音近似的字配合而成,江、河两个字就是这样。四叫会意。会意的意思是,排比字类,合成新义,来体现造字的旨意,武、信两个字就是这样。五叫转注。转注的意思是,造字统一部首,部首字把同一个意思灌注给新造字,考、老两个字就是这样。六叫假借。假借的意思是,本来没有那个字,依照音同原则而把意义寄托给它,令、长两个字就是这样。 及宣王太史籀①,箸大篆十五篇②,与古文或异③。至孔子书六经④,左丘明述《春秋传》⑤,皆以古文⑥,厥意可得而说⑦。其后⑧,诸侯力政⑨,不统于王⑩,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⑪,田畴异亩⑫,车涂异轨⑬,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注释】 ①及宣王太史籀(zhòu):宣王,姓姬,名靖。太史,官名。籀,人名。 ②大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篆之名,上别乎古文,下别乎小篆而为言。曰《史篇》者,以官名之;曰《籀篇》、籀文者,以人名之。”字体与仓颉的古文不尽相同,而好重叠。如败作 ③或:不尽然。 ④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⑤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其著作《春秋传》,现常称《左传》《春秋左氏传》。 ⑥以:用。古文:含义有二,广义的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通行于六国的文字;狭义的专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这里指广义的古文。 ⑦厥:其,它的。 ⑧其后:指孔子、左丘明之后,即东周后期的战国时代。 ⑨政:征的假借字。 ⑩王:指周天子。 ⑪七国:秦、燕、赵、魏、韩、齐、楚。 ⑫田畴:田地。同义复合。畴,田中的沟。 ⑬涂:同途。轨:车两轮间的距离。 【译文】 到周宣王时代,叫籀的太史令写了大篆十五篇,与古文稍有不同。到孔子写六经,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古文,造字时的意义还能够说明。此后,诸侯用武力征伐,不为周天子统领,厌恶礼乐危害自己,都抛弃那些典章文献。分成七个大国,田地有不同的亩积,车路有不同的轨迹,法令有不同的制度,衣帽有不同的式样,言语有不同的声音,文字有不同的形体。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①,丞相李斯乃奏同之②,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③,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④,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⑤,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⑥,以趣约易⑦,而古文由此绝矣⑧。 【注释】 ①兼:兼并,统一。 ②同之:统一文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秦文同天下之文,即下文小篆也。《(始皇)本纪》曰:‘二十六年,书同文字。’” ③中车府令:掌管帝王乘车的官。 ④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的官。胡毋:姓。敬:名。《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用每篇开头两字作篇名,以四字为句,采用歌诀体,类似后世的千字文。汉代合三篇为一篇,总称《仓颉篇》,以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 ⑤或:表示不尽然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或之云者,不尽省改也。不改者多,则许所列小篆固皆古文大篆,其不云‘古文作某’‘籀文作某’者,古籀同小篆也。其既出小篆,又云‘古文作某’‘籀文作某’者,则所谓‘或颇省改’者也。”省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省者,减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如民、弟、革、酉,皆象古文之形,所谓改也。” ⑥隶书:也叫隶字、左书。晋代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在官府里办理文书的小吏)佐(辅佐)书,曰隶字。” ⑦趣:趋向。这里指适应。 ⑧而古文由此绝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小篆既省改古文大篆,隶书又为小篆之省,秦时二书兼行而古文、大篆遂不行。故曰古文由此绝。”按,绝是指不通行,而不是指绝迹。 【译文】 秦始皇刚统一天下,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文字,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系统吻合的形体。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都取自史籀大篆,有的稍微作了减省和修改,这就是人们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朝焚烧灭绝了经书,扫除旧时的典籍,大力征发隶卒,大兴劳役和戍边,朝廷上、监狱里,公务繁杂,这才有了隶书,以适应简约、便易的需要,而古文就从此不通用了。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①,二曰小篆,三曰刻符②,四曰虫书③,五曰摹印④,六曰署书⑤,七曰殳书⑥,八曰隶书。 【注释】 ①大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不言古文者,古文在大篆中也。上云‘古文由此绝’,何也?古文、大篆虽不行,而其体固在,刻符、虫书等未尝不用之也。” ②刻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符者,周制六节之一,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刻符是刻在符节上的文字。字体属篆书,因为是用刀刻的,不能宛转如意,所以笔画较平直。 ③虫书:篆书的变体,因象虫鸟之形,所以又叫鸟虫书,大都书写在幡信(旗帜之类)上。 ④摹印:用于玺印的文字。字体就小篆稍加变化。 ⑤署书:题署之体。凡一切封检、门榜题字都叫署。 ⑥殳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文既记笏,武亦书殳。按,言殳以包凡兵器题识,不必专谓殳。汉之刚卯之殳书之类。”前述大篆、小篆、隶书,是三种字体。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由用途而区别的。 【译文】 从此,秦朝的文字有八种体式:一叫大篆,二叫小篆,三叫刻符,四叫鸟虫书,五叫摹印,六叫署书,七叫殳书,八叫隶书。 汉兴有艸书①。尉律②:学僮十七已上③,始试,讽籀书九千字④,乃得为(吏)[史]⑤。又以八体试之⑥,郡移太史并课⑦,最者以为尚书史⑧。书或不正,辄举劾之⑨。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⑩,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注释】 ①艸(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秦末汉初。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草书之称起于草稿。其各字不连绵者曰章草,晋以下相连绵者曰今草。” ②尉律: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王应麟说:“尉律者,廷尉治狱之律也。” ③僮:今童字。已:以。 ④讽:背诵。籀:抽绎,理解。书:书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讽谓能背诵尉律之文,籀书谓能取尉律之义推演发挥而缮写至九千字之多。” ⑤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史,注:“得为史,得为郡县史也。”即郡县记事的官。 ⑥八体:即上文“自尔秦书有八体”的“八体”。 ⑦郡移太史并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史者,大史令也。并课者,合而试之也。上文试以讽籀书九千字,谓试其记诵文理;试以八体,谓试其字迹。县移之郡,郡移之大史,大史合试此二者。” ⑧尚书史: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尚书令史十八人,二百石,主书。字或不正,辄举劾之,乃尚书所职。” ⑨劾(hé):判罪。石建担任郎中令向朝廷呈奏,写错了“马”字,马的下部四条腿加尾巴共五笔,少写一笔,诚惶诚恐,害怕谴罚而死。 ⑩小学:文字学。据《周礼》,文字是“八岁入小学”所教,所以叫文字学为小学。 【译文】 汉朝建立了,有了草书。廷尉的法律规定:经过学习的少年,十七岁以上,才参加考试,能背诵、理解和书写九千字,才能充当记事官,又用秦书八体考试他们。合格者郡县移交给朝廷的太史令一并考试,成绩最好的,用他担任尚书史。吏民上书,书写有不正确的,就检举弹劾他。今天虽有廷尉的法律,却不考试;虽有文字学,却不研究。人们不通晓文字的学问很久了。 孝宣时①,召通《仓颉》读者②,张敞从受之③。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④,亦能言之。孝平时⑤,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以作《训纂篇》⑥。凡《仓颉》以下十四篇⑦,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注释】 ①孝宣: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3年—前49年在位。 ②通《仓颉》读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通 《仓颉》读者,齐人,失其姓名。”《汉书·艺文志》:“《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失其读者,失其音、义也;正读者,正其音、义。” ③张敞:字子高,汉河东郡平阳县人。平阳县故城在今山西临汾南。 ④杜业:字子夏,汉魏郡繁阳县人。繁阳县故城在今河南内黄东北。讲学大夫:王莽所设官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杜业在哀帝时,爰礼、秦近皆在平帝及亡新时。” ⑤孝平:汉平帝刘衎(kǎn)。公元元年至5年在位,被王莽杀害。 ⑥杨雄:一作扬雄。字子云,汉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杨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仓颉》,又易《仓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按,每章六十字,共五千三百四十字。 ⑦凡《仓颉》以下十四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自《仓颉》至于《训纂》共十有四篇,篇之都(总)数也;五千三百四十字,字之都(总)数也。本只有《仓颉》(李斯作)、《爰历》(赵高作)、《博学》(胡毋敬作)、《凡将》(司马相如作)、《急就》(史游作)、《元尚》(李长作)、《训纂》(杨雄作)七目,又析之为十四;其详不可闻矣。”后来,人们把《仓颉》《爰历》《博学》合为一篇作为上卷,《训纂》作中卷,汉和帝永元中郎中贾鲂《滂喜篇》作下卷,总名曰三仓。每章60字,15句,每句四言。比如:本叙下文所引:“幼子承诏。”郭璞注《尔雅》所引:“孝妣延年。”《凡将篇》每句七言。比如:《蜀都赋》注所引:“黄润纤美宜制襌。”《艺文类聚》所引:“钟磬竽笙筑坎侯。”《急就篇》今天还保留着。前多三言句,后多七言句。《元尚篇》今无考。 【译文】 汉宣帝时,皇帝下令请来精通李斯《仓颉》说解的人,叫张敞跟随他向他学习。后来,凉州刺史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解说文字。汉平帝的时候,皇帝请来爰礼等一百多人,叫他们在未央宫中解说文字,封爰礼作文字学的首席专家。黄门侍郎杨雄,采集会议材料,用来编著了《训纂篇》。大凡《仓颉篇》以下直至《训纂篇》,共十四篇,共五千三百四十字。古今书籍上记载的字,大抵保存在这些字书里了。 及亡新居摄①,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②,自以为应制作③,颇改定古文④。时有六书⑤: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⑥。二曰奇字⑦,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⑧;四曰佐书⑨,即秦隶书。五曰缪篆⑩,所以摹印也⑪。六曰鸟虫书⑫,所以书幡信也。 【注释】 ①亡新:公元8年,汉朝大臣王莽废西汉刘氏王朝,而建立王氏王朝,国号叫“新”。居摄:因皇帝年幼不能亲自理政,由大臣代居其位,叫居摄。这里指王莽代汉自立。 ②大司空:官名。甄丰:人名。 ③制:皇帝的命令。《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 ④颇:稍微,间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颇者,间见之词。于古文间有改定,如曡(叠)字下,亡新以为曡从三日大盛,改为三田(疊),是其一也。” ⑤六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莽之六书,即秦八体而损其二也。” ⑥壁中书:见下段。 ⑦奇字:古文的异体。比如:本书 ⑧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按此十三字当在下文‘左书即秦隶书’之下,上文明言李斯、赵高、胡毋敬皆取史籀大篆省改,所谓小篆,则作小篆之人既显白矣,何容赘此、自相矛盾耶?下杜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幽系云阳,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 ⑨佐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其法便捷,可以佐(辅)助篆所不逮。” ⑩缪(móu)篆:缪是绸缪,因其形屈曲缠绕,故名。 ⑪摹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摹,规也。规度印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 ⑫鸟虫书:就是上文说的虫书。字体有的像鸟,有的像虫,鸟又叫羽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秦文八体,尚有刻符、署书、殳书,此不及之者,三书之体,不离乎摹印、书幡主体,故举二以包三。古文则析为二,以包大篆。” 【译文】 到了王莽代汉自立新朝,让大司空甄丰等人校正文字的部类,甄丰自认为应皇上的命令而作,间或更改约定了一些古文。当时有六种字体:一叫古文,是孔子住宅墙壁中保存下来的文字;二叫奇字,是古文中形体歧异的字;三叫篆书,就是小篆;四叫佐书,就是秦代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整理的字体;五叫缪篆,是用来摹刻印章的篆书;六叫鸟虫书,是用来书写旗帜、符信的字体。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①,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②,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③,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④。虽叵复见远流⑤,其详可得略说也。 【注释】 ①鲁恭王坏孔子宅:刘歆《移书让大常博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得古文于坏壁中。”鲁恭王,汉景帝刘启第五子刘余。 ②张苍:秦朝柱下御史。秦禁挟书,张苍藏《春秋左传》。汉惠帝三年,解除挟书之律,张苍献书。 ③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汉书·郊祀志》:“上有故铜器,问李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又:“美阳得鼎,献之有司,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张敞好古文字,按鼎铭勒而上议曰:‘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大臣,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臧之于宫庙者也。不宜荐见宗庙。’制曰:‘京兆尹议是。’” ④皆自相似: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其字皆古文,彼此多相类。” ⑤叵:兼词,不可。 【译文】 所谓壁中书,是指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墙壁时得到的《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此外,北平侯张苍献出了《春秋左氏传》;全国各地也往往从山丘河泽中得到一些钟鼎彝器,那上面铭刻的文字就是前代的古文,这些书籍、器物上的文字都各自相像。虽然不可再见到古文字的远古流变,但古文造字的明晰用意,还能够大致说出来。 而世人大共非訾①,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②,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③,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④,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⑤:马头人为長⑥,人持十为斗⑦,虫者屈中也⑧。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⑨,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之文,谬于史籀。 【注释】 ①非:非议。訾(zǐ):毁谤。 ②诡(ɡuǐ):妄。更(ɡēnɡ):改。正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正文、常行,世人谓秦隶书也。” ③乡壁:向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向孔氏之壁。”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犹面墙也。”译文依王说。不可知: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谓不能即其形以说其义也。” ④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谊,连上文读,谊、义,古今字。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订作喧,音、义同谖(xuān),诈妄的意思。译文依王说。 ⑤猥:歪曲。 ⑥長(chánɡ):甲文作 ⑦斗:甲文作 ⑧屈中:甲文虫作 ⑨苛人受钱: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汉令乙(法令编次的第二篇)》:有所苛人受钱。谓有治人之责者而受人钱,故与监临受财、假借不廉、使者得赂为一类。苛,从艸,可声。假为诃字,并非从止、句也。而隶书之尤俗者乃讹为 【译文】 而当时的一些人一同大力非议、毁谤,认为是好奇的人,故意胡乱地改变正规的文字,向壁凭空捏造不可理解的符号,变易搅乱通行的隶书,用以向当世炫耀。太学生们争着解说文字,注释经传,虚妄地宣称秦朝的隶书,是仓颉时代的文字。说:父子口耳相传,怎么会改变!于是胡说:“马头”“人”是“長”字,“人”拿着“十”是“斗”字,“虫”字是使“中”字竖笔弯曲着。掌管刑狱的官员解说法律,以至于根据字形判决,比如:“苛人受钱”,说什么“苛”这个字是“止钩”的会意。像这种解释太多了,全不合于孔壁古文,也有背于史籀大篆。 俗儒啚夫①,玩其所习②,蔽所希闻③。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④,怪旧埶而善野言⑤,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⑥。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⑦,因号⑧:“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⑨,岂不悖哉⑩! 【注释】 ①啚:今作鄙。 ②玩:玩弄。 ③蔽:蒙蔽,不明白。希:今作稀。 ④字例之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也。” ⑤埶:今艺字。指典籍。 ⑥究:穷尽。洞:通达。微:深刻、精妙。恉:意。 ⑦幼子承诏:孩童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是李斯所作《仓颉篇》中的一句话。幼子指学童。承,受。诏,告,教育。 ⑧因号: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作因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俗儒啚夫既谓隶书即仓颉时书,因谓李斯等所作《仓颉篇》为黄帝之所作,以黄帝、仓颉君臣同时也。其云‘幼子承诏’者,谓黄帝乘龙上天而少子嗣位为帝也。” ⑨迷:迷惑。误:荒谬。谕:通晓,明白。 ⑩悖:惑乱,胡涂。 【译文】 庸俗的读书人,知识浅陋的衙吏,玩弄他们熟悉的字体,不懂得很少听到的古文,没见过通达的学者,不曾看到过造字的原则,把旧时的典籍当作怪异,把鄙俗的说法当作经典,把他们知道的东西当作奥妙,以为穷尽地领会了圣人的深意。又看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一句,于是就说:“这是古代黄帝的作品,它的字里行间有神仙的法术呢。”如此迷惑荒谬,如此不明白,难道不是胡涂吗?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①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②盖非其不知而不问③,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注释】 ①予欲观古人之象:语见《尚书·虞书·皋陶谟》。古人之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即仓颉古文是也。像形、像事、像意、像声,无非像也。”象即字象。 ②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语见《论语·卫灵公》。及,到,接触到。阙文,空阙之文。缺而不书或脱漏的文句。阙,通缺,空缺。亡,同无。 ③非:非议,批评。“非其”二字一直贯到句末。全句分解当是:“非其不知而不问,非其人用己私,是非无正,非其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译文】 《尚书》说:“我想看看古人的字象。”这就是说,一定遵循、研究旧时的文字,而不穿凿。孔子说:“我还看到史书上的空缺,现在却没有了啊!”这大概是批评那些不知道却不好问的现象,是批评用一己之私见,使是非没有标准的现象,是批评用奇谈怪论使天下读书人疑惑的现象。 盖文字者①,经艺之本②,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③,“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④ 【注释】 ①盖:承上启下的虚词。 ②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当只作埶。埶,穜也。六经为人所治,如穜植于其中,故曰‘六艺’。” ③本立而道生:语见《论语·学而》。何晏说:“基立而后可大成。”邢昺疏:“基本既立而后道德生焉。” ④知天下之至啧(zé)而不可乱也:此句约举《周易·系辞》的两句话:“言天下至啧而不可恶(wù)也,言天下至动而不可乱也。”啧,深远。至啧,至啧之理,最深奥的道理。 【译文】 文字,是经传子史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前人用来流传给后人的载体,是后人用来认识前人的工具。所以说:“基本确立了,‘道’就产生了”,“懂得天下最深奥的道理,就不可错乱。” 今叙篆文①,合以古籀,博采通人②。至于小大,信而有征。稽撰其说③,将以理群类④,解谬误,晓学者⑤,达神恉。分别部居⑥,不相杂厕⑦。万物咸睹⑧,靡不兼载。厥谊不昭⑨,爰明以谕。其偁《易》⑩,孟氏⑪;《书》,孔氏⑫;《诗》,毛氏⑬;《礼》⑭;《周官》⑮;《春秋》,左氏⑯;《论语》;《孝经》⑰:皆古文也⑱。其于所不知⑲,盖阙如也。 【注释】 ①今叙篆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篆文谓小篆也。古籀谓古文、籀文也。许重复古,而其体例不先古文、籀文者,欲人由近古以考古也。小篆因古籀而不变者多,故先篆文,正所以说古籀也。隶书则去古籀远,难以推寻,故必先小篆也。其有小篆已改古籀、古籀异于小篆者,则以古籀驸小篆之后,曰:古文作某,籀文作某。此全书之通例也。其变例,则先古籀,后小篆。如一篇二(shànɡ)下云:‘古文丄。’丅(xià)下云:‘篆文 ②通人:有孔子之说。此外,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其楚庄王、韩非、司马相如、淮南王、董仲舒、京房、刘歆、杨雄、爰礼、尹彤、逯安、王育、张林、庄都、欧阳乔、黄颢、谭长、周成、官溥、张彻、宁严、桑钦、杜林、卫宏、徐巡、班固、傅毅,凡二十七人之说。惟贾逵,师也,偁侍中而不名。” ③稽:考查。撰:诠释。 ④类:字类。 ⑤晓:谕,明白。用如使动。 ⑥部:部类。 ⑦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厕犹置也。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谓分别为五百四十部也。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于是形立而义易明。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史游《急就篇》亦曰:‘分别部居不杂厕。’而其所谓分别者,如姓名为一部,衣服为一部,饮食为一部,器用为一部,莫若据形类聚。” ⑧万物咸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史游之书,以物类为经,而字纬之;许君之书,以字部首为经,而物类纬之也。” ⑨厥谊不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谊兼字义、字形、字音而言;昭,明也;谕,告也。许君之书,主就形而为之说解。其篆文则形也。其说解则先释其义,次释其形,次说其音。必先说义者,有义而后有形也;音后于形者,审形乃可知音,即形即音也。合三者以完一篆。说其义而转注、假借明矣,说其形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明矣,说其音而形声、假借愈明矣。” ⑩偁:举,犹今言征引。 ⑪孟氏:即孟喜,汉东海郡兰陵县人,作《易章句》。 ⑫孔氏:即孔安国,孔子后裔,作《古文尚书传》。 ⑬毛氏:即毛亨,作《诗诂训传》。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毛公为子夏四传弟子。大毛公亨,河间人,授赵人小毛公苌。苌为河间献王博士。” ⑭ 《礼》: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谓之《礼》,唐以后谓之《仪礼》,不言《记》者,言《礼》以该(包括)《记》也。” ⑮ 《周官》:《周官经》,即今《周礼》。 ⑯ 《春秋》,左氏: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许引左氏,直谓之《春秋传》,至于《春秋》公羊、《春秋国语》,皆有区别矣。故所引《春秋》,亦谓之《春秋传》,盖谓不用公(羊)、穀(梁)经文也。” ⑰ 《孝经》: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建武时,给事议郎卫宏所校。” ⑱古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古文以该(包括)大篆也。古书之言古文者有二:一谓壁中经籍,一谓仓颉所制文字。‘皆古文’者,谓其中所说字形、字音、字义,皆合仓颉史籀,非谓皆用壁中古本明矣。所说字形、字音、字义皆合仓颉史籀,则《周礼》保氏所教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字例之条大明于天下。” ⑲其于所不知:语见《论语·子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许全书中多箸阙字,有形、音、义全阙者,有三者中阙其二、阙其一者。” 【译文】 现在列举小篆,把古文、籀文结合起来,广博地采访学识渊博的专家。至于大大小小的知识,都真实可靠,而有证据。考查解释文字的解说,将用来整理所有的字类,解析荒谬错误的东西,使学习的人明白并通达造字的深刻意旨。全书分门别类,按部首排列,不彼此杂糅在一起。万物都可看到,没有不完备地记载的。那意义不明白的,就说明它让它明白。所征引的书:《易》,是孟喜本;《书》,是孔安国本;《诗》,是毛亨本;《礼》;《周礼》;《春秋》,左丘明本;《论语》;《孝经》:都是古文经。对于那不知道的东西,就只好让它缺着。 卷三十(叙曰:)①此十四篇②,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③,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④。其建首也⑤,立一为耑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⑦。同(牵条)[条牵]属⑧,共理相贯。杂而不越⑨,据形系联。引而申之⑩,以究万原。毕终于亥⑪,知化穷冥⑫。 【注释】 ①叙曰:当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移到卷二十九全序的开头。 ②十四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许不云十五卷也。慎子冲乃合十四篇及《叙》,偁十五卷以献。” ③九千三百五十三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依大徐本所载字数核之,正文九千四百卅一,增多者七十八文。重文千二百七十九,增多者百一十六文。此由列代有沾注者,今难尽为识别。” ④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依大徐所载,说解字数,凡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较少万七百四十二字。许云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者,实兼叙言之。” ⑤建首: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建,立也。谓立五百四十字为首也。” ⑥耑:开端。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与下文‘毕终于亥’相呼应。谓建首始一终亥也。” ⑦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语见《周易·系辞》。方,事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类聚,谓同部也;群分,谓异部也。” ⑧同牵条属:当依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作同条牵属。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字既同义,则如因本生枝,由枝生叶,自然条理相连贯矣。” ⑨杂:本指各种颜色相互配合,这里指部次、字次。 ⑩引而申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由一形引之,至五百四十形也。” ⑪毕终:同义连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毕犹竟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亥生子,终则复始。故托始于一,寄终于亥。亥则物之该尽,故曰穷冥也。” ⑫知化穷冥:语见《周易·系辞》。本作穷神知化。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冥与耑、分、贯、申、原为韵。” 【译文】 这十四篇,五百四十个部首,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头,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的文字共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它建立部首制,用一作为开端。事情因为同类而相聚,物品因为异群而相分。同一枝条的孽叶牵连在一起,共一义理的文字连贯在一起。部次、字次相互配合而不超越界限,是因为根据字形来系联排序。由一形引申而至五百四十形,可用来追溯所有文字的本原。全书结束在亥部,让人知道文字的变化,穷尽构形的精深。 于时大汉①,圣德熙明②。承天稽唐③,敷崇殷中④,遐迩被泽,渥衍沛滂⑤。广业甄微⑥,学士知方,探啧索隐⑦,厥谊可传⑧。 【注释】 ①于:语气词。 ②熙明:同义复合。熙,光明。 ③承天稽唐: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承天者,奉天承运也。稽唐,即稽古同天之义,谓汉以尧为祖也。” ④敷崇殷中: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敷,布也。崇,高也。殷中,即以殷(正,定)仲(每季中间的那一个月)春,以殷仲秋,举春秋以该冬夏也。尧以若(顺)天授时为首政。敷崇、殷中,既稽唐之实也。此言汉和帝敬天勤民。” ⑤渥衍:浩大的水潮。渥,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衍,如水潮之盛溢也。”沛滂:壮阔的川流。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水之大至如草木之盛。”滂,大水涌流。 ⑥广业: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光武帝立五经十四博士,初建三雍,是谓广业;肃宗大会诸儒于白虎殿,考详同异,是谓甄微,唱(倡)之自上,故人知所向方也。”广,扩大。甄,培养,造就。 ⑦探啧(zé)索隐:啧,同赜,深奥,玄妙。隐,精微深奥。 ⑧厥谊: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谊,古义字。谓文字之义,当及此时传之也。”厥,其。 【译文】 当今伟大的汉朝,皇上的德行光明,承奉上天的昌运,稽考唐尧的故事,布施崇高的道德,确定季节时令。远近都覆盖着他的恩泽,就像浩大的水潮,就像壮阔的川流。扩大经艺的伟业,培养懂得经艺微言大义的人才,读书人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这正是探寻奥妙求索精微的好时机,那文字的意义就可以传布开来了。 粤在永元①,困顿之年②,孟陬之月③,朔日甲申④。 【注释】 ①粤:句首语气词。永元:汉和帝年号,公元89—105年。 ②困顿:年份在六十甲子的子上,叫困顿。永元十二年(100),年份在庚子。 ③孟陬:同义复合。孟,四季中月份在开头的。陬,正月为陬。 ④朔:阴历的每月初一。甲申:六十甲子之一,这里用以纪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后汉书》:贾逵于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卒,时年七十二。然则许之撰《说文解字》,先逵卒一年,用功伊始,盖恐失队(坠)所闻也。自永元庚子至建光辛酉,凡历二十二年,而其子冲献之。” 【译文】 我的写作始于汉和帝永元年间,庚子之年,正月初一。 曾曾小子①,祖自炎神②。缙云相黄③,共承高辛④。太岳佐夏⑤,吕叔作藩⑥。俾侯于许⑦,世祚遗灵⑧。自彼徂召⑨,宅此汝濒⑩。 【注释】 ①曾曾: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曾,益也。孙系于子,曾益于孙。《诗》凡对祖而言者,无论远近,概曰曾孙。曾曾者,许君之创词也。”可见,曾是曾孙;曾曾是曾孙之曾孙。译为“最小最小”。 ②炎神:炎帝神农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居姜水,因以为姓。” ③缙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贾逵《左传解诂》:“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 ④共承高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共音恭,谓共工也。共工,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王也。承者,奉也,受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帝喾代颛顼氏,其号高辛。”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许君云承者,讳其争王之言,言当高辛时为诸侯也。” ⑤太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共之从孙四岳佐伯禹。《左传》言大岳,亦曰四岳,皆谓一人,非谓四人。”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太岳,神农之后。” ⑥吕叔作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岳,姜姓,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取其地名与心吕义合也。吕侯历夏、殷之季而国微,故周武王封文叔于许,以为周藩屏。吕叔谓文叔也。文叔者出于吕,故谓之吕叔。”藩,藩屏,屏障。 ⑦俾(bǐ):使。许:周国名。今河南许昌。 ⑧世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黄帝时有缙云氏,高辛时有共工,夏禹时有大岳,周时有吕叔。此之谓世禄。”灵: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灵之言令也。令,善也。” ⑨自彼徂(cú)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自许往迁汝南召陵县也。汉时召陵有万岁里,许氏所居也。”召陵县故城在今河南郾城东三十五里。《左传·成公十五年》:“许灵公畏逼于郑,迁于楚。”即指迁往召陵。徂,往。 ⑩宅此汝濒: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濒,压也。宅,居也。居此汝水之厓。盖自文叔以下廿四世,当战国初、楚灭之后有迁召陵者,为许君之先。” 【译文】 像我这最小最小的晚辈,祖先起自炎帝神农氏。神农的后裔缙云氏辅佐黄帝,共工氏承奉帝高辛作他的诸侯。共工的从孙太岳帮助夏禹,太岳的后裔吕叔作周武王的藩屏,周武王使吕叔在许地称侯。我的祖先就这样世世代代奉禄不废,并把美好的品德遗留给后代。后来,我的祖先又从许地迁往汝南郡召陵县,从此就居住在这汝水的边上。 窃卬景行①,敢涉圣门②。其弘如何?节彼南山③。欲罢不能,既竭愚才④。惜道之味,闻疑载疑⑤。演赞其志⑥,次列微辞⑦。知此者稀,傥昭所尤⑧。庶有达者⑨,理而董之⑩。 【注释】 ①窃:谦敬副词。卬景行:《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卬景行是隐隐概括上两句而引用。景行,大道。止:语末助词。 ②圣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凡造六艺之五帝、三王、周公、孔子、左氏及仓颉、史籀之门庭也。” ③节彼南山:语见《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高峻貌。南山,终南山。 ④既竭:同义复合。既,完,尽。 ⑤闻疑载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闻疑而载之于书,以俟后世贤人君子。” ⑥演赞其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演,长流也。故凡推广之曰演。志者,识也。古志、识同字。”赞,告。指说明。 ⑦次列微辞: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谓先征旧训,后缀己说。”微辞,谦称己说。 ⑧傥(tǎnɡ):或许。尤:过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此道既鲜知者,鲜稽撰此书,虽以自信,容或明昭过误之处,莫为諟正乎?” ⑨庶:希望。达者:通人,精通文字学的专家。 ⑩理:治。董:正。按,以下“召陵万岁里”至“二十日戊午上”为许冲进表。 【译文】 我私下里像仰望高山、行走大路一样,斗胆涉足经艺的神圣的门庭。门庭宏大是怎样的呢?像那南山一样高峻。想中止而不能,只得用尽自己愚蠢的才能。深爱文字之道的无穷意味,听到疑难就在书上记载疑点。先推演说明已有的知识,后依次陈叙我的微不足道的意见。懂得文字学的人很少,拙著或许会显示出一些错误。希望有通达的学者,治理它,纠正它。 召陵万岁里公乘、艸莽臣冲稽首再拜①,上书皇帝陛下:臣伏见陛下②,神明盛德,承遵圣业,上考度于天③,下流化于民,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万国咸宁,神人以和。犹复深惟五经之妙④,皆为汉制⑤,博采幽远,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先帝诏侍中、骑都尉贾逵⑥,修理旧文,殊艺异术,王教一耑⑦,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⑧ 【注释】 ①万岁里:里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郡国志》:“一里百家,里魁掌之。”公乘:汉爵名。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汉因秦制,二十等爵,公乘第八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公乘者,言其得乘公家之车也。”艸莽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艸(草)茅之臣。宅者谓致仕者去官而居宅。茅,孟子作莽。”许冲爵位是公乘,却不去朝廷做官,所以自谦称为艸莽臣。稽首:叩首,叩头至地。 再:两。 ②伏:谦敬副词。 ③考:完成。 ④惟:思念。五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孔子书六经。此云五经者,合乐于礼,则为五经也。云六经者,古古相传之说也。云五经者,汉人所习也。” ⑤汉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光武好经术,立五经十四博士。” ⑥先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孝和帝。”侍中:汉官名。丞相属官,常侍从皇帝,出入宫廷,应对顾问。骑都尉:汉官名。李陵曾任骑都尉。贾逵:东汉学者。扶风郡平陵县人,今陕西咸阳西北人。 ⑦耑:端。这里指一种。 ⑧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语见《周易·系辞》。 【译文】 召陵县万岁里八等爵公乘、身居草野的臣子许冲,叩头至地、拜了又拜,呈上奏折给皇帝陛下。臣看见陛下高超的英明的伟大的德行,继承着遵循着神圣的事业,向上从皇天那儿学习完成法制,向下流布教化给臣民。在皇天之前行动,皇天不与相违背;在皇天之后行动,能够顺承皇天的时令。各地全都安宁,神、人因而和谐。而陛下又还深深地思考着五经的奥妙,把学习五经立为汉朝的制度。广博地采集深远的说法,穷尽地揭示道理,全部地发掘人性,以至于天命。先帝命令侍中官兼骑都尉官贾逵,研修治理旧时的文献。特殊的经艺,不同的学术,都是王者教化的一种,只要对国家有可以补益的,没有什么学说不一一搜集的。《周易》说:“穷尽地研究事物的神妙,懂得它们的变化,这是盛大的品德。” 《书》曰:“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国其昌。”①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②,本从逵受古学③。盖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今五经之道,昭炳光明④,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自《周礼》、汉律⑤,皆当学六书,贯通其意。恐巧说邪辞使学者疑,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⑥,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艸木、鸟兽、 【注释】 ①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国其昌:语见《尚书·周书·洪范》。羞,进,指贡献。 ②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犹今言前任也。”太尉:东汉官名。掌军事,其尊与丞相相等。南阁祭酒:在太尉府官属中挑选声望、辈分较高的人充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太尉府掾曹出入南阁者之首领也。” ③古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文《尚书》、《诗》毛氏、《春秋左氏传》及仓颉古文、史籀大篆之学也。” ④昭:太阳放出光明。炳:火光明亮。昭炳连用,指闪耀。 ⑤ 《周礼》: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上文言五经,此但举《周礼》,又以汉律并训者,以其为经世之书也。”汉律:汉朝的律令。 ⑥诂:故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前古所传曰故言。” ⑦ ⑧十五卷:许慎分十四卷。许冲连《说文解字叙》在内共十五卷。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叙凡五千三十字。以今各篇所载说解字数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并此为十二万七千七百二十九,于二许所谓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尚不足五千七百十二字。” 【译文】 《尚书》说:“人们中有才能、有作为的,使他们贡献出来,国家必然昌盛。”臣下的父亲,前任太尉府的南阁祭酒许慎,本来跟随贾逵学习古文学说,大抵因为圣人不凭空制作,全都要有依据。当今五经的道理,闪烁光明,而文字,是五经的根本赖以产生的工具。从《周礼》到汉朝的律法,都应当学习六书,用以贯通它们的意思。害怕巧学邪言使学习的人疑惑,许慎广博地请教通达的学者,又在贾逵那儿研考,写作了《说文解字》。《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六艺以及所有书籍的言辞,都训释了它们的意义,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朝制度、礼乐仪式、世间人事,没有什么不全部记载下来的。共十五卷,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个字。 慎前以诏书校书东观①,教小黄门孟生、李喜等②,以文字未定③,未奏上。今慎已病,遣臣赍诣阙④。慎又学《孝经》孔氏古文说。文古《孝经》者⑤,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⑥,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⑦。皆口传⑧,官无其说,谨撰具一篇并上⑨。臣冲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稽首再拜,以闻皇帝陛下。建光元年九月己亥朔⑩,二十日戊午上。 【注释】 ①诏书:皇帝的命令和文告。东观:在汉朝的洛阳南宫。东汉明帝时,命班固等在此修撰《汉记》。章帝、和帝以后为收藏图书的地方。 ②黄门:汉官署名。汉时设有黄门官,给事在黄门之内。 ③文字未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人著书,不自谓是。时有增删改窜,故未死以前,不自谓成。” ④赍(jī):携带。诣:送。阙(què):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这里指朝廷。 ⑤文古: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宋本‘古文’作‘文古’,盖误。” ⑥三老所献: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引王应麟说:“《汉志》云:‘《孝经》,孔氏壁中古文。’则与《尚书》同出也。盖始出于武帝时,至昭帝时乃献之。”三老,汉置乡三老、县三老、郡三老,帮助行政首脑推行政令。 ⑦建武:汉光武帝年号,公元25—56年。给事中:汉官名。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常在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议郎:汉官名。征贤良、方正、敦朴、有道之士任之,掌顾问应对。卫宏:东汉东海郡(即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⑧口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卫宏校而为之说,未著书,仅口传,故外间有其说,官徒有三老所献而无其说也。许学其说于宏,冲传其说于父,乃撰而上之。” ⑨谨:谦敬副词。撰具:犹言编辑整理。 ⑩建光元年:即汉安帝即位的第十五年,即辛酉年,公元121年。自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即庚子年,公元100年,至此共二十二年。 【译文】 许慎以前遵循皇上的命令,在东观这座皇家图书馆校正图书,曾经教过年轻的黄门官孟生、李喜等人。因《说文解字》文字没有定稿,没有奏给皇上。现在,许慎已经病了,派遣臣下怀抱拙著送给朝廷。许慎又学习过有关《孝经》的孔壁古文学说。古文《孝经》,是孝昭帝时代鲁国乡绅献上的,建武年间给事中议郎卫宏校订,都是口口相传,朝廷没有《孝经》的解说,许慎编辑、整理成为一卷,一并呈上。臣下许冲确实惶恐不安,叩头又叩头,死罪又死罪,叩头至地,拜了又拜,把上述情况报告给皇帝陛下。建光元年九月二十日奉上。 召上书者汝南许冲①,诣左掖门会②。令并赍所上书③。十月十九日,中黄门饶喜④,以诏书赐召陵公乘许冲布四十匹,即日受诏朱雀掖门。敕勿谢⑤。 【注释】 ①召上书者汝南许冲:许冲《上书表》至上文“二十日戊午上”一句止。“召上书”以下一节,是附记许冲九月二十日上书朝廷审阅后,皇上下令于十月十九日赏赐许冲等事。记者为谁,不得而详。 ②左掖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掖门者,谓正门之旁门。云左掖门者,谓北宫东面掖门,对下朱雀掖门为南面掖门言也。” ③所上书:指《说文解字》十五卷及《孝经》孔氏古说一篇。 ④中黄门:在宫廷中服役的太监。 ⑤勿谢:许慎的书至此而止。以下是徐铉的《叙录》和《表文》。一则徐《叙录》对表章许学大有好处;二则为保留徐铉本的相对完整,今依宋刻本旧样,仍分录于下。 【译文】 皇帝命令上奏的人汝南郡许冲,到北宫正门东面侧门会聚,命令一并带上需呈上的著作。十月十九日,中黄门官叫饶喜的,根据皇帝的命令赐给召陵县公乘官许冲布四十匹,并于当天到北宫南面侧门外接受皇上的命令和赏赐。皇上命令说,不要谢恩。 银青光禄大夫守右散骑常侍上柱国东海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臣徐铉,奉直郎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臣句中正,翰林书学臣葛湍,臣王惟恭等,奉诏校定许慎《说文》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凡万六百余字。圣人之旨,盖云备矣。稽夫八卦既画,万象既分,则文字为之大辂,载籍为之六辔。先王教化,所以行于百代。及物之功,与造化均,不可忽也。虽复五帝之后,改易殊体;六国之世,文字异形;然犹存篆籀之迹,不失形类之本。及暴秦苛政,散隶聿兴,便于末俗,人竞师法。古文既绝,讹伪日滋。 至汉宣帝时,始命诸儒修仓颉之法,亦不能复故。光武时,马援上疏论文字之讹谬,其言详矣。及和帝时,申命贾逵修理旧文,于是许慎采史籀、李斯、杨雄之书,博访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至安帝十五年,始奉上之。而隶书行之已久,习之益工。加以行草八分,纷然间出,返以篆籀为奇怪之迹,不复经心。至于六籍旧文,相承传写,多求便俗,渐失本原。《尔雅》所载艸木鱼鸟之名,肆意增益,不可观矣。诸儒传释,亦非精究小学之徒,莫能矫正。唐大历中,李阳冰篆迹殊绝,独冠古今。自云:“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此言为不妄矣。于是刊定《说文》,修正笔法。学者师慕,篆、籀中兴。然颇排斥许氏,自为臆说。夫以师心之见,破先儒之祖述,岂圣人之意乎?今之为字学者,亦多从阳冰之新义,所谓贵耳贱目也。自唐末丧乱,经籍道息。皇宋膺运,二圣继明。人文国典,粲然光被。兴崇学校,登进群才。以为文字者,六艺之本,固当率由古法。乃诏取许慎《说文解字》,精加详校,垂宪百代。臣等愚陋,敢竭所闻。 盖篆书堙替,为日已久。凡传写《说文》者,皆非其人。故错乱遗脱,不可尽究。今以集书正副本及群臣家藏者,备加详考。有许慎注义序例中所载而诸部不见者,审知漏落,悉从补录。复有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承诏皆附益之,以广篆、籀之路。亦皆形声相从,不违六书之义者。其间《说文》具有正体,而时俗讹变者,则具于注中;其有义理乖舛、违戾六书者,并序列于后。俾夫学者,无或致疑。大抵此书务援古以正今,不徇今而违古。若乃高文大册,则宜以篆籀著之金石;至于常行简牍,则草隶足矣。又许慎注解,词简义奥,不可周知。阳冰之后,诸儒笺述有可取者,亦从附益;犹有未尽,则臣等粗为训释,以成一家之书。《说文》之时,未有反切。后人附益,互有异同。孙愐《唐韵》,行之已久。今并以孙愐音切为定,庶夫学者有所适从。食时而成,既异《淮南》之敏;县金于市,曾非吕氏之精。尘渎圣明,若临冰谷。谨上。 新修字义 左文一十九,《说文》阙载,注义及序例偏旁有之,今并录于诸部:詔 志 件 借 魋 綦 剔 觷 醆 趄 顦璵 左文二十八,俗书讹谬,不合六书之体: 斖 字书所无,不知所从,无以下笔。《易》云:“定天下之斖斖。”当作娓。 个 亦不见义,无以下笔。明堂左右个者,明堂旁室也。当作介。 暮 本作莫。日在茻中也。 熟 本作孰。享芽,以手进之。 捧 本作奉。从 遨 本作敖。从出,从放。 徘徊 本作裴回。宽衣也。取其裴回之状。 迴 本作回。象回转之形。 腰 本只作要。《说文》象形,借为玄要之要。后人加肉。 鳴 本只作烏,烏,旴呼也。以其名自呼。故曰烏呼。后人加口。 慾 《说文》欲字注云:“贪欲也。”此后人加心。 揀 本只作柬。《说文》从束、八,八,柬之也。后人加手。 俸 本只作奉。古为之奉禄,后人加人。 自暮已下一十二字,后人妄加偏旁。失六书之义。 鞦韆 按词人高无际作《鞦韆赋序》云:“汉武帝后庭之戏也。”本云千秋,祝寿之词也。语讹转为秋千。后人不本其意,乃造此字。非皮革所为,非车马之用,不合从革。 影 按影者,光景之类也。合通用景。非毛发藻饰之事,不当从彡。 斌 本作彬或份,文质备也。从文配武,过为鄙浅。复有从斌从貝者,音頵。亦于义无取。 悦 经典只作説(说)。 藝 本只作埶。后人加艸、云,义无所取。 著 本作箸。《说文》陟虑切,注云:“饭敧也。”借为住箸之箸。后人从艸。 墅 经典只用野。野亦音常句切。 蓑 衰字本作苏禾切。从衣,象形。借为衰朽之衰。 賾 《周易疏义》云:“深也。”按此亦假借之字,当通用嘖。 黌 學堂也。从學省,黄声。《说文》无學部。 黈 充耳也。从纊省,主声。《说文》无纊部。 矗 直皃。经史所无。《说文》无直部。此三字皆无部可附。 麌 《说文》噳字。注云:“麋鹿群口相聚也。”《诗》“麀鹿麌麌”,当用噳字。 池 池沼之池,当用沱。沱,江之别流也。 篆文笔迹相承小异:
银青光禄大夫守右散骑常侍上柱国东海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臣徐铉等,伏奉圣旨校定许慎《说文解字》一部。伏以振发人文,兴崇古道。考遗编于鲁壁,缉蠹简于羽陵。载穆皇风,允符昌运。伏惟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陛下,凝神系表,降鉴机先。圣靡不通,思无不及。以为经籍既正,宪章具明。非文字无以见圣人之心,非篆籀无以究文字之义。眷兹讹俗,深恻皇慈。爰命讨论,以垂程式。将惩宿弊,宜属通儒。臣等实愧謏闻,猥承乏使,徒穷懵学,岂副宸谟?尘渎冕旒,冰炭交集。其书十五卷,以编帙繁重,每卷各分上下,共三十卷。谨诣东上閤门进上,谨进。雍熙三年十一月日翰林书学臣王惟恭、臣葛湍等状进,奉直郎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臣句中正,银青光禄大夫守右散骑常侍上柱国东海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臣徐铉。 中书门下牒徐铉等新校定《说文解字》。牒奉敕:许慎《说文》,起于东汉。历代传写,讹谬实多。六书之踪,无所取法。若不重加刊正,渐恐失其原流。爰命儒学之臣,共详篆籀之迹。右散骑常侍徐铉等,深明旧史,多识前言。果能商榷是非,补正阙漏。书成上奏,克副朕心。宜遣雕镌,用广流布。自我朝之垂范,俾永世以作程。其书宜付史馆,仍令国子监雕为印版,依九经书例,许人纳纸墨价钱收赎。兼委徐铉等点检书写雕造,无令差错,致误后人。牒至准敕,故牒。雍熙三年十一月 日牒。给事中参知政事辛仲甫、给事中参知政事吕蒙正、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平章事李昉。 |
随便看 |
文言文字典收录了几乎所有古文(文言文、八股文、诗歌、词典)中存在的古文汉字的拼音、笔画、笔顺、词性及详细解释,共计10705字词,是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