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1318⾘màomaewH莫教切,去效,明。藥部。 面容,相貌。又作“皃”。楚辭戰國屈原九章惜誦:“言與形其可迹兮,情與其不變。”洪興祖補注:“志願爲情,顔色爲貌。”淮南子主術:“吞炭變音,擿齒易。”引申爲儀容,神態。論語季氏:“色思温,思恭。”邢昺疏:“體貌接物不可驕亢,當思恭遜也。”穀梁傳桓公十四年:“望遠者察其而不察其形。”范甯集解:“貌,姿體;形,容色。”文選漢賈誼鵩鳥賦:“止于坐隅兮,甚閑暇。” 外表,外觀。禮記儒行:“禮節者,仁之也。”賈公彦疏:“言禮義撙節是仁儒之外貌。”吕氏春秋過理:“文王受以告諸侯。”高誘注:“貌受,心不受也。” 禮貌。論語鄉黨:“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朱熹集注:“貌,謂禮貌。” mò洪武正韻末各切。摹寫,描繪。唐杜甫丹青引:“即今漂泊干戈際,屢尋常行路人。”新唐書楊貴妃傳:“命工妃於别殿,朝夕往,必爲鯁欷。” 容,貌。二字都可表示人的面容﹑相貌,是同義詞。有時可以互换,如韓非子顯學:“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作“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容﹑貌又常常連用。莊子讓王:“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但二字的意義又有細微差别。説文皃字下段玉裁注:“凡容言其内,皃言其外。”這是説:“容”指面部表情,重在神情﹑臉色;“貌”指面部形狀,重在外貌﹑面相。 按,説文貌是皃的重文,在皃部。 |